一场酣畅淋漓的教体改革—— 市体育运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综述
来源:宝鸡市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5-06-10 09:10
评优评差 抓学风
一直以来,许多具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最终都没有选择走进体校,发展这项特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竞技体育训练需要牺牲太多的文化教育时间,这是不被家长和社会认同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学体育的孩子学习差,文化素养低,所以很多家长不愿孩子当运动员。”市体校校长冯召林坦言, 2007年以前,体校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生文化课成绩退步明显,校风差,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反响一度很差,直接导致学校生源匮乏,当年的在校人数仅有 130余人。
改革教育方式,迫在眉睫。“同样是取得金牌的两名运动员,学习好与素养高的发展远远优于另一个。”冯召林说,德智体全面发展、平衡学训矛盾是体校必须遵从的发展原则,而改革首先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扭转校园风气。
体校不同于其他中学,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在教室由教师管理,在训练场又由教练负责,学生们也更加偏向专业课,教师要想抓学习,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实现。为扭转学生偏向发展,营造齐抓共管的局面,2008年,学校出台了精神文明周评比计划。每周对班级和训练队进行教室、训练场、宿舍、食堂、卫生区五方面的综合考评,对学生交作业情况、出勤率、宿舍卫生、文明用餐等多项表现进行打分,每周一全校大会上进行成绩公布。成绩最差的班级和训练队要在一周内迅速整改,若第二周仍“蝉联”倒数第一,就要扣除教师和教练的部分绩效工资。除此以外,每学期的教师考评有一部分交由学生打分。“周五考评分一出来,老师和教练都第一时间挤到办公室看分数,谁都不愿当最后一名,面子上也过不去啊。”训练科科长赵拥军说,很快,班与班、队与队之间有了竞争,而这种竞争也给学校带来了新风气。
一年后,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旷训的情况已杜绝,从教室到训练场,从食堂到宿舍,每个环节都有监管教师,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规范。“过去,很多家长怨气大,有的甚至直接把孩子从学校接走,但校风改变后,有家长还亲自找上门来,说孩子变化明显,知道学习了,也能接受管理了。”教务科科长张琦说。
这是市体校为适应时代发展、人才需求所做出的尝试和改变,不单单影响了学生,还增进了教师和教练之间的协作力,体校差、乱、散的校风得到了大力改善。
全面提升 抓智育
严格的考评制度,是打开体校多年来学训分离“两张皮”僵局的一把金钥匙。
可是对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来说,无论是功成名就、站上世界领奖台,还是使终默默无闻、成绩平平,他们都拥有着运动员和社会人的双重身份,最终都要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里经历更多的人生历练。所以,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以前,很多孩子上课甚至连课本、文具都没有,课堂纪律散乱,老师管理难度非常大。”张琦回忆道,一些家长看到学校的学习风气后,带着孩子转身就走。“这样恶性循环了很久,我们很痛心,因此要在痛中求变,于是,‘抓学习’迅速融入了改革计划。”冯召林说,必须尽快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寻求突破。
软件方面,首先对 27名代课老师严格要求。“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外,早读、晚自习时要求文化课老师跟班辅导。”张琦说,学校还定期对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逐人逐科统计,分出等级,并公布通报。这也是精神文明班(队)评比中的一部分,以此督促教师更加尽职尽责。接着,是要保证课时。“这几年,我们从不因训练、大赛任务挤压正常的文化教学时间,如果因为特殊情况耽误了文化课,学校会安排教师对其进行补习,即使是在距校区 20余公里外的王家崖水上基地训练的学生,学校也派出了 3名教师每天去上课,风雨无阻,确保学生文化课学习。”冯召林说。
6月 3日上午,记者到体校采访时,恰逢上课时间,走进教学楼,楼道里回响着老师洪亮的讲课声,学习氛围和教学设施都有了明显改善。“以前,理化实验课对体校的学生来说就是‘纸上谈兵’,只能听老师讲,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市体育局副局长王宝林说,2013年,学校更新了理化生实验室,孩子们“动手实践”的愿望成为现实。另外,还先后增加了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学系统,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教学水平。
冯召林说,虽然体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略差,但通过鼓励和引导,这 6年,中考整体成绩提高很快,大中专上线率等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增长,累计已有 257名学生被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录取, 70余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
以人为本 抓德育
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精辟地分析过德、智、体三者的关系,指出“体育一道,配智育与德育,而智能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强调,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德育非常关键,道明了德、智、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新形势下,对体校这样的专业院校而言,在育人过程中,学生‘德’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体育与德育并重,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体育人才。”冯召林说。
5月 20日,体校操场上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法律伴伴我成长”青少年法律知识专场竞赛。 400多名师生齐聚,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环节回答了包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近百道法律知识问题。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感叹这样的活动不仅有趣,还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其实,这只是体校重视学生法治教育的一个掠影。据介绍,近几年,学校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开展遵纪守法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家长不在身边,所以老师必须像父母一样对其严格监管不能让他们走弯路。”冯召林坦言,必须紧抓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见了老师要行礼;同学之间要礼让;言谈举止要文明……”这些都是学校在强调育人方面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无论是老师每天课前的 5分钟文明礼仪讲解,还是经典文学诵读,或是每周一国旗下演讲活动中优秀学生代表的发言,都在一点一滴地向学生渗透着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今年 15岁的文星(化名)曾经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初到体校时,他母亲最大的担忧就是老师管不住他。可经过一学期的“打磨”,文星的母亲欣慰地发现,以前的“问题少年”已经脱胎换骨了,不仅自己整理内务,对父母说话也礼貌了许多。
体育训练又苦又累,出成绩又是个慢功夫。许多孩子训练一段时间后往往想打退堂鼓,每每看到这些,教师和教练都会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耐心劝说并帮其分析,制定帮助计划。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排解枯燥的训练生活,学校还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时间长了,大家都把这里当家,就像亲人一样,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训练、生活我很开心。”学生张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