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并重育英才——我市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亮点扫描
来源:宝鸡市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6-05-09 14:36
自古以来,能文善武者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比如,李世民既能带兵打仗、一统天下,又能励精图治、开创盛世;辛弃疾既能挑灯看剑、杀敌报国,又能作诗填词、妙笔生花。体育界亦是如此,纵观中外,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也拥有较高的学历,大家熟知的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就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近年来,我市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锻炼强健的体魄,又注重锻炼智慧的头脑,让运动员文武兼备、全面发展。在5月 4日召开的全省加快推进体教结合工作现场会上,市体育局作为全省唯一发言的体育局,作了经验交流。我市提出的“举市一致,体教结合,努力构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省政府、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体育与教育如何结合、怎样互补?我市体教结合又有怎样的成果?
集中 +走训 生源稳步扩大
市体校和市游泳学校是我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龙头单位,在这里训练的青少年是我市参加各类比赛的“主力军”,也是我市向上级单位输送人才的“优选苗”。过去,出于方便管理的考虑,市体校采取单纯的“三集中”办学
模式,即要求学生的食宿、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均在学校。然而,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却带来了不小的负面作用,有些学生年龄太小,难以独立食宿,继而影响了训练和学习效果。有些家长担心食宿条件差、训练强度大,会耽误孩子学习,因而拒绝让孩子到体校上学。由此导致体校学生人数和质量逐年下滑,最严重的一年,在校学生不足 100人。
2008年,市体育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市体校办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变“完全集中”为“集中 +走训”。根据不同训练项目和学生年龄,采取以“三集中”为主,“两集中”(在体校集中食宿、训练,在其他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一集中”(在体校集中训练,在其他学校学习文化课,在家里食宿)为补充的办学模式,而对体操、跳水等学生年龄偏小的项目采取走训制,每天下午,学生从其他学校放学后来到体校,利用2个小时进行训练。市体校学生陈婧的家长王晓玲说:“我的孩子在其他学校上学,放学和周末来体校训练,这样学习、训练不仅互不耽误,而且彼此促进,孩子学习更有兴趣,训练也更有劲头了。”市体校党支部书记付亚丽告诉记者,“集中 +走训”的灵活办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学生训练起来也更积极、更刻苦。目前,体校在校生已达 600多人,其中,“三集中”的学生有 400多人,“两集中”“一集中”和走训的学生共有 200多人。
市游泳学校以前也采取“三集中”的办学模式, 2013年市游泳训练馆建成后,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改革。据市游泳学校副校长刘立新介绍,对家住县区的学生采取类似“两集中”的“ 2+1”模式,对家住市区的学生采取类似“一集中”的“ 1+2”模式,这两种模式大大激发了全市青少年参与游泳运动的热情。目前,游泳学校在训人数达 200多人,且都是优中选优的“尖子生”。
训练 +教学 成绩显著提高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体校学生只是身体好,学习成绩一般。在过去,也许是这样,但现在,绝非如此。近年来,市体校和市游泳学校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中,将文化课教学放在了与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前,我们选材时只看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几乎不关注学习成绩,但现在,我们将文化课成绩作为选材的第一道关口,文化课考核不及格者坚决不要。除非运动天赋和思想品德特别突出,我们会破格录取,但也要强化后期学习。”市体校教务科科长张琦说。
在训练和教学安排方面,市体校坚持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晚上自习,学习期间分段训练、放假期间集中训练、大赛前夕重点训练、考试前夕减轻训练。2014年,市体校学生刘维栋因为参加省上集训耽误了两周文化课学习,集训结束后,体校专门安排教师为他“开小灶”,帮助他很快将落下的功课补起来。
市体校水上项目训练基地位于距离市区 20多公里的王家崖水库,附近没有学校,为解决学生文化课学习问题,体校专门安排 3名文化课教师,每天坐车前往基地为学生上课,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又保证了训练和学习效果。近年来,王家崖水上项目训练基地不仅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苗子,而且在训队员大都考入了高等院校,仅去年, 13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全部被西安体育学院等高校录取。
一系列改革使训练与教学互相促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训练和学习成绩。 2008年以来,我市向省以上训练单位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累计达 200多人,其中30多人曾进入国家队、国青队、国少队训练,在全省名列前茅。特别是足球、田径、赛艇、游泳、拳击、乒乓球等重点大项,形成了以宝鸡籍运动员为主体的体育后备人才集群。市体校被命名为全国高水平人才基地及竞走、赛艇、举重、女子链球全国奥林匹克单项后备人才基地。 8年间,我市共产生了 5位世界冠军、 10位亚洲冠军和 30位全国冠军。与此同时,市体校中高考成绩、上线率均不断攀升,先后有 81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录取。
知识 +品德 培育优秀人才
2011年,市体校古典式摔跤教练寸向利的妻子查出患有白血病,这对正率领队员备战十五届省运会的寸向利而言犹如晴天霹雳,数次住院化疗花光了夫妻俩所有的积蓄。市体校领导安慰寸向利优先照顾妻子,但他却不忍放弃带领的队员。体校学生得知此事,纷纷为寸向利家庭捐款,在校团委的组织下,短短 3天就募集了 7万多元。点滴爱心,汇成暖流,学生们的义举感动了寸向利夫妻,也完成了一次生动的德育实践。
市体育局局长李富生表示,在大赛中争金夺银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长远发展更为重要。他说:“我们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学训并重、品德优先,将育人放在首要位置。”
市体校在抓好训练和教学的同时,也紧抓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召开团、班、队会,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出台精神文明周评比办法,加强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完成作业、宿舍卫生、食堂就餐、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检查和综合考评,每周公布考核结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副调研员郑兴潮来我市体校参观后感慨道:“宝鸡市体校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爱集体,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在省十五运会上拿到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与此有很大关系。”
不仅如此,市体校还构建了学校、团委、学生科、班级、运动队“五位一体”的德育体系,通过开展国旗下演讲、法治教育报告会、精品美文朗诵、唱红歌比赛、道德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牌观。从市体校走出去的两届全运会跳水冠军张森载誉归来不忘反哺社会,不仅回到体校为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更先后前往姜城中学、三迪小学,为中小学生讲述夺冠背后的艰辛故事,勉励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副局长冯建中及青少司、各项目中心负责人纷纷莅临我市调研,并将我市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今年,我市还将在体教结合方面进一步大胆探索,以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