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科学选材、打好基础、全面发展、注重输送”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可喜成效。2008年以来,向省以上训练单位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94人,其中9人进入国家队、国青队训练。市体校57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212人考取了大专。我市输送的链球运动员王峥、跳水运动员张森、赛艇运动员郭帅、张欢、陈婧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一、领导重视,倾力支持,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障
从2008年开始,我市的竞技体育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2010年省十四运会上取得赛会总分第一名的运动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是解决了市体校编制、职称、训练经费、运动员伙食补贴等方面的问题。二是中省有关部门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帮助解决训练设施等问题。三是在市、县级各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下,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和机构设置、班子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得到了重点保障。
二、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为后备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动力
(一)对竞赛体制进行改革。2008年,我市将原来四年一届的市青少年运动会改为市运会;将每年的“希望之星运动会”改为市运会年度赛,项目设置由原来的5个大项增加为18个大项,并增设“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将市运会年度赛和“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成绩按比例计入到市运会各县区代表团总分中去;将市级部分项目比赛的举办权改由市级训练单位和各县区承办;不限制参赛项目及人数,对获得前八名的运动员及教练员给予食宿补贴;对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加市上比赛,给县区和体传校双计分;对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和重点项目加倍计牌、计分等。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有力地撬动了市级训练单位和各县区训练的积极性。
(二)加大训练体制改革。
1.在县区机构设置上实现了体教结合。2010年,我市抓住县区机构改革有利时机,将县区教育与体育合并为教体局,通过机构上的融合,达到了工作上的融合,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2.不断完善以市级训练单位为龙头,县级少儿体校为龙身,市级传统项目学校为龙尾的“一条龙”业训体系。采取抓龙头、强龙身、带龙尾的工作思路。首先,采取三种模式抓龙头,一是强化“三集中”模式,抓好市体校建设。⑴增加项目。新增了跳水、女子摔跤、女子足球等项目,开齐了18个大项。⑵配齐教练。通过从省各项目中心退役运动员及县区训练一线招录选调等方式,先后补充了近20名优秀教练员。⑶学训并重。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加强教学管理,配齐配强文化课教师,开足开齐统考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⑷完善设施。抓住承办省十五运会的历史机遇,通过新建、维修改造体育场馆和设施,使18个大项的训练设施和器材全部到位。⑸加强培训。组织各项目教练员积极参加总局、省体育局和本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目前,市体校三集中在校人数达到500多人,成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的“黄埔军校”。二是积极探索“两集中”和“一集中”相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新路子。针对游泳项目特点,对农村学生采取2+1(在游泳学校食宿和训练,在附近学校上学)和对城市学生采取1+2(在游泳学校训练,在家住宿和附近学校上学)的办学模式。目前,市游泳学校在训人数达到200多人,尖子生明显增多,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普遍认可。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针对我市武术及乒乓球等项目特点,将两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吸收到市业训体系之中,着力将其打造成市级武术和乒乓球训练基地,这两个基地的在训人数均达到200多人。其次,坚持强龙身带龙尾。目前全市各县区已基本实现少体校全覆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的龙尾,我们对市体传校采取动态管理、末尾淘汰制度。目前我市已建立了2所国家级、18所省级、53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人数达一万余名。
3.不断完善考核体系。从2009年开始,我市建立了体育后备人才工作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坚持每年对我市的后备力量以及专职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使体育后备人才工作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三)发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直通车”作用。2009年以来,依托市体校创建了竞走、女子链球、举重、赛艇四个高水平后备人才(单项)基地。通过发挥单项基地的优势,后备人才输送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重点保障,倾情关怀,全力解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奖励力度。对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运动员、教练员,政府都要予以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市体校对取得省运会金、银、铜牌运动员进行学费奖励。二是积极解决运动员学历问题。2012年,我们积极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联系,与市体校联办五年制体育教育大专班,解决了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三是做好运动员退役保障。积极与市人社等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宝鸡市优秀运动员安置办法》,对优秀运动员在就业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四是关心运动员教练员及家庭生活困难。市委、市政府每年将优秀和困难运动员、教练员列入全市春节慰问大名单,由市上领导带队进行慰问,帮助运动员、教练员解决生活和家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训练,为国争光。